古人记事要用“竹简”,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为干燥防虫,为什么要用火烤呢,是因为新鲜的竹子会招虫,而且植物本身有水分竹片会潮湿,如果用火烤过,就变得干燥了,烤熟之后也可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

汗青"其实代表的是史册,其中的"汗"字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意思,就是最简单的出汗的意思,"青"也没有深层的意思,就是颜色而已,不过不是绿色,而是黑或者深蓝这样子的颜色,因为在古代青常常是用来表示蓝和黑色的,像青天其实是蓝天,青布其实是黑色的布,只有绿水青山里面的青山才表示是绿色的山。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进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