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湖南沅陵龙兴讲寺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09:07:35    

沅陵龙兴寺
  位于沅陵县城西北隅之虎溪山,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旧名龙兴讲寺,至明初始易今名。历朝均加修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为头山门、过殿、天王殿、二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阁)。沿中轴线两侧,大雄宝殿前面配有东西厢房。观音阁正面两厢配有旃檀阁、弥陀阁等建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由头山门至后殿,逐殿高出,抬级而上,气势雄浑。
  头山门为砖木结构单檐平房。照壁上嵌花砖,镌《唐三藏取经图》。系民国35年(1946)重修时所建。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上为重檐悬山顶,布小青瓦。梁架上檐用八架川,三架梁上置大驼峰及蜀柱,蜀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搭牵,檐下无斗拱,仅将金柱之间梁枋挑出。此殿虽经清代重修,但仍保留驼峰等元代作法。
  大雄宝殿为龙兴寺的主体建筑,最有特色。此殿虽经明、清多次修葺,其主体木构架、柱、櫍、梁枋等均系唐代遗存。殿脊高11.8米,檐高5米,面阔五间,计23米,进深三间计17米。建筑面积为391平方米。明间金柱柱距为7.56米。殿中有八根大梭形柱,柱下端围径1.84米,柱中段围径2.1米。四根金柱均为楠木,高9.4米。柱顶有卷刹。柱与础石之间加有高0.13米的鼓状雕花木櫍
。梭柱、卷刹、木櫍均为唐代做法之遗存,石础覆盆式,饰莲花纹。殿为单层,上作重檐歇山顶,布小青瓦。正脊两端饰鳌鱼吻兽,中置宝瓶,翼角起翘颇高。梁架下檐的两山及梢间呈人字坡硬山顶,前后内柱间用普柏枋,枋与阑额呈T形。再下用曲额作月梁,柱间出丁头拱承托,梁背与梁底均有明显收刹。丁头拱拱弯有力,斗颈显著。梁枋中部上置二朵一斗三升拱,加垫木承托阑额。大斗欹的尺度较大。在普柏枋上亦有六朵六铺作斗拱,大斗交互斗均内向,亦有丁头拱承托;外向交于外檐柱头铺作,下檐与单后檐明间用补间四铺作,次间一朵一铺作。梢间无斗拱,柱头为六铺作三杪重拱造。大小斗及交斗俱出斜拱,泥道拱上加慢拱,慢拱上承柱头枋,再上用令拱与斗脊枋一道,设短华拱与半驼峰。后尾在第一层华拱处排起假挑干,直抵檐下,并有靴

在慢拱以上的柱头枋部位出华拱两层和半驼峰。檐部用檐椽与飞子,后檐柱与内柱之间,乳伏上用驼峰、蜀柱及穿插枋上之驼峰等制作。这些均具宋代建筑之特征。下檐为硬山顶,山墙两端起翘系宋代重修时改建。殿正中四金柱顶及四枋上有斗拱28朵承托井藻,并施彩绘。
  后殿(观音阁),三重檐歇山顶,布小青瓦。上檐下设斗拱,用五铺作斜连角斗,共六朵;中檐出丁头拱与一枋承挑檐檀;下檐仅出枋,各重檐翘角均甚陡。
  后殿正面两厢为旃檀阁、弥陀阁,两阁结构相同。两厢对称,为三重檐歇山顶,布小青瓦。飞檐起翘甚高,檐下均设斗拱;上檐斗拱为五铺作重杪斜拱十三朵,朵朵相连,中檐明间四朵,次间二朵,均为一斗二升单杪四铺作,下檐明间设五朵,次间三朵,四铺作单抄出斜拱。梢间砌砖墙无斗拱。此阁系清代重修,仍保留有唐代建筑风格。
  龙兴寺群体建筑在装饰艺术方面也极为丰富多彩。所有木门窗棂格的花心裙板及横披,均施雕刻并加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各种不同形式、大小各异的花格门窗达15种之多。特别是置于大雄宝殿中的讲经莲座为镂空石刻,玲珑剔透,甚为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
  1956年省人民政府将龙兴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此寺风格古朴,布局完整,为湖南现存古建筑之最。



相关文章
雅丽诗热水器售后服务号码—全国统一客服热线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2025-05-09 14:07:54
云咖智能锁服务热线号码各区24小时维修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5-09 14:07:40
泰力保险柜全国维修服务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5-09 14:06:21
意贝尔燃气灶用户客服中心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2025-05-09 14:05:09
凯蒂燃气灶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5-09 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