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
“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卧即仰胆坐,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老。”
引文的第一个引号的内容,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意思是: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在吴国当牛做马服劳役被赦还后,日日想着复仇。勾践为了不松懈斗志,他苦身劳心,夜以继日。他睏了就用蓼菜的辣味来刺激自己的眼睛;足感到冷了就放到凉水里泡。冬常抱冰,夏天握火,就这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用蓼菜刺激自己,少了一根两根肯定辣味不足,在身旁要放许多蓼菜,其辣味才强烈。这可能就是“卧薪”的由来。
第二个引号的内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这个出处中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越王返国以后为了复仇就苦自己的身体,睡觉就睡在柴草上。这是“卧薪”的来源。第二层意思是越王焦虑思考,并且把苦胆放在自己的身旁。躺着时要看着苦胆,吃饭喝水时要尝苦胆,同时要说:“你忘了被吴国战败的耻辱了吗?”勾践还亲自参加劳作,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吃肉,穿衣不穿绫罗绸缎,低下身去厚待贤人,厚待宾客,对穷苦人要赈济,对百姓家死了人要前去吊唁,与百姓同甘共苦。
由上述两个引号可知:“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卧薪”与“尝胆”乃出自两处。那么是谁把“卧薪”与“尝胆”合在一处的呢?是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合在一处的:“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我自从受命以来,卧薪尝胆,悼念光阴如箭之飞逝,叹息自己功名之未立)。”自从苏轼合成“卧薪尝胆”之后,这“卧薪尝胆”一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成了重要词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用以形容刻苦自励,奋发图强,一个是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