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大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里。

随着生物繁衍,有骨骼的生物产生了,然后生物骨骼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因为生物骨骼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主要形成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产生了之后的地貌。

不仅有这种方式,还有其它的方式,比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和钙离子形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

你是在讲化学还是地理?
SaSa:我告诉你,我堂堂一个地图设计工,要把数物化生地技结合在一起……
如果你注意到右边的字,正经的东西来了,首先是湿水干冰易破坏,往下看。
(还有一行字:杂质:二氧化硅。这个不重要,以后再说。)
然后呢,话说回来这玩意是石灰岩,石灰岩有一个特点,二氧化碳和水越多,就会化。
然后我们就要把整出来: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
mA+nB⇌pC+qD
然后我们整出一个平衡常数……
我告诉你,我看不懂!
好好好,就是非固体液体或非溶液里的固体和气体浓度,过于大的话反应会正向移动。
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大时,就会反应正向移动,碳酸钙会化(溶解成碳酸氢钙),然后被腐蚀。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减小时,会逆向移动,碳酸钙会沉淀。
到时候把SaSa讲知识名字改一下,改为SaSa讲化学。
然后,碳酸钙溶解了,就产生了沟痕。

同时,可能里面出现积水和流水现象。

甚至还会裂开。

好了,顶部碳酸钙在一步一步的被腐蚀,地表的在地理上我们把这里分为6个阶段:
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各个区别:
溶沟是最开始,腐蚀出现几道沟槽(指的是凹下去的部分),凸起来的部分叫做石芽,如下图:

接下来是洼地,已经腐蚀出一个低洼的区域,但占主体地位的还是凸起部分。(和溶沟区别:溶沟面积小,洼地面积大,但是指的还是凹下去的部分)
接下来是峰丛,指的是凸出来的山,根是连在一起的,比较大型。
然后是峰林,相对于峰丛,根是没连在一起的,相对较小。
接着是孤峰,相对于峰林,更小。
最后是残丘,很小很小,都快溶蚀完了。
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区别:

然后还有!!!
再往下溶会溶到溶斗出来。
溶斗是一种圆锥形玩意,从顶部看可能是圆,也可能是圆锥曲线椭圆。

下面一般有落水洞。
如果下面被黏土堵住了,好像叫做天坑。
不仅地表被蚀了,地下也能蚀。
溶洞。

图片来自头条热点图库
一般长在裂开的地方和下面的流水洞。

然后,不仅能蚀,还能积。
首先在地表,钙华大家都见过应该,七彩湖就是一种钙华。

图片来自头条热点图库
含有碳酸氢钙的热水涌出来,话说回来,我又要讲化学了。
分解形成的,有钙华湖,钙华坝,大概关系是这样的:

上面大面积是湖,湖和湖之间的有高度差的是坝。
就是碳酸氢钙分解反应吸热,温度高容易分解,在地表沉积。
然后是溶洞,因为碳酸氢钙分解产生碳酸钙沉淀,刚好沉积。

首先它从天花板上滴下来,一直到下面,一点一点不停沉积,直到石钟乳和石笋连起来成石柱。
最后一张图概括喀斯特地貌。

参考资料:
1.物理必修第一册
2.物理选必第一册
3.化学必修第一册
4.地理必修第一册
5.百科关于喀斯特,溶洞,石林,溶坑
6.技术必修第二册
7.其它文章素材收集
8.化学选修第一册
9.地理选修第一册
————往下翻看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K表示),就是化学平衡常数,指的是可逆反应mA+nB⇌pC+qD ,它有一个反应限度,在反应达到平衡时,这时候我们整进来一个玩意叫做反应平衡常数(c(A)表示c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平衡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