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最初的意思,指的是基督教的信息。后来成为书籍的形式来被阐明其中的意义,这种书籍则被定义为对耶稣言行的松散的、插曲式的叙述。

1.“福音”的基本含义
就此,四部权威的福音书也都有着相似的大纲:耶稣公开传道,与施洗者约翰一起,召门徒,教导、医治并与法利赛人对抗,死在十字架上,复活。

毫无疑问,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与《约翰福音》是教徒们对福音形成认识的源头,四重福音也从早期起就被教会所认可和重视。
福音被教徒所认识,具体来自于传道者对福音书材料的引用,然后传道者使信徒的对福音的记忆有一个记忆、回忆、记忆编撰、结构化和清晰化地表达这样的过程。
福音相关的故事被反复地讲述,教学也被不断地重复着。因此,是书面的福音到口头的福音这样一个过程。
“最早的传教士把耶稣的传统塑造成福音,专注于遇见他们相信还活着的基督。

他们有责任赋予这一传统以其特有的形状,这种形状通过书面形式持续存在,并通过图像、礼拜仪式和日常生活、祈祷等形式,再次体现在社区中延续的赋予生命的故事传统中。”
福音书的写作目的,是给那些生活在较晚时期或者其他地方而没有见证过耶稣的传道和所行神迹的人们。
信徒们研读圣经,是以属灵进路的,认为其与个人的属灵生活相干,以一种委身的姿态阅读其作为信仰指南的经典,是带着敬畏和祈祷进行阅读的。

这就意味着,信徒们主要是从福音书和其他的宗教经典中领悟福音的。经过时间的冲刷。
其实传递福音的文本中,那些古代世界中的语境或者历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被信徒所忽略,并将自身的情境尽可能的代入。
后面,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人们开始相信只要虔信,人人皆可得救。
而神的恩典的福音,则强调救恩的所有方面,都是建立在恩典的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一些有功绩的工作体系之上。

2.1780——1830年英国的福音主义
在英国,一般认为当地的福音教派最早形成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

而早在十八世纪最开始的时候,“福音派”这个词被用来称呼那些支持卫理公会复兴的神职人员。
而清教主义的复兴,圣公会虔诚的高级教会的影响,对新教理性主义的反抗,以及加尔文教的传统,使得福音主义从中脱胎而生。
对于福音派来说,福音的中心信息是因信称义,《圣经》则是一切信仰的来源;信徒通过悔改或远离罪恶,即可得到救赎;
传播福音则是信徒的重要工作。皈依是福音主义的重要主题,也正是这一点,将福音主义与其他形式的新教相区分开来。

十八世纪末期,并不系统的、温和的加尔文主义成为了福音派牧师的规范,他们不热衷于宿命论,坚信恩典是给予所有人的。
不仅如此,英国的福音教派开始从主要关注个人信仰、福音传道转向积极地参与各项公共事务中去了。
正如托马斯·斯科特所言,“你们要行道,而不只是听道。”
也不再拘泥于教堂、教会之中,卫斯理就曾说过,“世界就是我的教区。”

威尔伯福斯也发现,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之中,基于社会普遍利益、职业抱负、理性和实用性的东西,比那些抽象的教条化的,更具有吸引力。
福音派教徒在践行他们的福音主义的时候,强调积极履行社会义务的个人道德,也注重国家道德,即国家要处理好国家事务,将国家的权力与义务相统一:
礼仪改革、教育普及、废除奴隶贸易与奴隶制度、在殖民地建立教会都属于他们定义的国家事业。

在具体履行这些事务的时候,又以实用性的基督教作为指导原则,将培养公众的虔诚精神当做一门生意,并与政治、商业、文学艺术等领域结合在一起,以求最大限度的去推广他们的福音主义。
首先,福音派教徒在十八世纪晚期聚集在了一起,有了许多属于他们的据点,包括福音派牧师聚集的私人教堂,以及非宗教人士的商业据点等。
集会的规模和频率快速增加的同时,他们的团队精神也在增强,能够让福音派在全国发出统一的声音。

其次,他们缔结了建立在相同信仰、商业伙伴、姻亲关系基础之上的关系,在全国构建了属于福音教派的网络。
然后,他们选择使用慈善事业和舆论控制来进一步往社会各个层面渗透。
赞助对于福音教派很重要,福音教派的神职人员与他们的赞助人之间,发展出了一种共生关系。
福音教派通过建立基金信托来资助一些贫困但又虔诚的年轻人,将其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的得力助手,然后帮助这些年轻人得到重要的职位,比如进入大学校园、当地教会等。

这样,又反过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就拿约克郡来说,在当地,福音派对其教会、学校、城市机构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威尔伯福斯就是约克郡当地教会的保护人,作为下议院的议员,他还可以在约克郡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控制舆论也是福音教派在推广他们的福音主义时,十分趁手的武器。
就拿九十年代到滑铁卢战役这段时间来说,福音教派塑造了这样一种价值观:

公共生活中,唯一坚实的基础是内心深处的宗教信仰,最真实的基督徒也会是真正的爱国者,最明智的法官以及最勇敢的军官。
他们将虔诚等同于爱国主义,鼓励支持者重视国家事业。
辅助的慈善机构则利用战时高涨的公民自豪感来尽可能的筹募资金,刊印资金募集明细,从而再吸引更多的民众。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福音教派的教徒身上带着清教勤奋、谨慎、克及的特点,对内不断反省、进行自我教育;

对外,温和的加尔文色彩,让他们那种基督教首先是个人的和实用的观点,更容易吸引民众。
福音主义又与启蒙思想中衍生出的人道主义相结合:
他们将宗教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它与非洲海岸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联系在一起,与政治标准、腐败行为和民众对宗教的冷漠联系在一起。
着眼于这些更广泛的事业,把商业、政治等公共领域都视为培养虔诚者的潜在的转化工具。
使得这一时期福音主义渗透入了社会各个阶层,且影响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