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唯一依靠是自己
很喜欢“独立不倚”这个词,喜欢它里面透出的那份尊严和骨气,那份自由和坚强,那份人格的独立。
人活着不易,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出身不等,起点不同,但当走过长长的一生,结果自然分出高下。不论你有没有根基,最终靠的还是自己。说到底,人生的唯一依靠是自己,人生的终极关怀是自己。

因此,独立不倚,不只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也成为个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我少年时看书,经常被书中那些自由独立的灵魂吸引,为之叹服不已。我甚至十分喜欢古代士大夫的那份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清高不群。李白的狂放不羁,屈原的孤傲,自有他的道理。我以为,一个人的高傲,自有他的道理,一个高傲但不失真性情的人,倒比起假道学更加可爱。清高或许不讨好,但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独立、高洁与信赖。那个人清高,不是他瞧不起谁,只是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想让自己浑浑于流俗中,他要更有尊严更高贵的人生。
传统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
人活在世上,最难得是一股气,或志气高昂,或洒脱自在,最重要是不失自我和骨气。知识分子的清高,是值得赞许的。尹伊不食“嗟来之食”,宁死不屈;庄子的遗世独立,傲然与天地合一;孔子的“安贫乐道”、“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舍生取义”、“大丈夫”气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李白的蔑视权贵,潇洒如仙;胡适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梁漱溟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中国士人的独立不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他们是精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孟子曾说:“古之明君,因追求道德而忘记自己的尊贵;古之君子,却不屈尊。因为他们心中装着至高无上的大道。君王如果不待君子以尊敬之礼,君子就避而不见。见君子都难,如何得其辅佐?”君王以道德重视君子,君子以道德自重。上下尊重,人人自重,形成道统。
孟子鄙视纵横之术,以其为偏邪之道,而坚守道义,不苟且,保持人格独立。
战国的游说者,为谋个人发展,多屈身于诸侯,而孟子坚守道德,以个人气节和操守为重,于是不免寂寞。
学生不解地问:“先生这是何苦呢?”
孟子说:“我并非不想施展抱负,济世为民,但考虑到节义,就不去了。君子的出处进退,要有所坚守,绝不苟且屈节。君子进退取舍,想的是节义,而非利益。”
孟子自己的确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概。真君子不为名利屈尊,降格以求,向现实和权贵妥协,失去独立人格。
精英身上的独立精神,让人仰视,我等俗辈,虽不到至,但心向往之。
还我我一直做着自己
或许是从小受到这些知识分子的影响,或许天性中的一点倔强,一直以来,我很看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纵使现实多复杂残酷,纵使我再被动,我也没有附庸。此因吃过不少苦,但问心无愧,时至今日,已年近不惑,虽没什么大成就,但以不失独立和自我而骄傲。
我自己靠本事吃饭,从不巴结上司,也最看不惯巴结趋势的人,也一旦发现上司喜欢奉承,亲小人;或者独裁专断,压抑个性,我就不买账,甚至故意忤逆之。我心直口快,不受气,也见不得别人受气,如有看到某个同事受欺负,我会仗义执言。这么我多年来,无论我在哪个单位,上司们都还器重我,只因我太正直不阿,所以总是让喜欢我的领导们失望。一旦我发现上司人品不佳,不等他不喜欢我,我先瞧不起他了。一直这个性。
曾经有个女上司,说是某省组织部出来的。她开始对我很重用,破格聘任我。但她专制独裁,限制下属的自由,所有下属必须唯她是命,必须围着她转。我发现后,十分反感,不屑与之为伍,她发现后,就故意打压我,处处与我为难,我忍受但不屈服,与之暗暗较劲,想一较高低。但最后她使出了小人招数,使我忍无可忍,结果不欢而散。我想,自称强大的她,大概也没遇到过我这么“不服管”的员工吧?在她眼里,她是老大,手下必须无条件服从。只可惜她看错了我,我不是不服管,我只是不想被逼着管;我不是散漫自由,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不想做没有个性和尊严如奴隶的员工。道不同不相为谋,我选择离开。后来想想,她需要的只是没个性和独立自由的听话下属,她只需要一颗颗石子,为其成功奠基。
我并非恃才傲物,只是不想失去自我;我也要生存,但不会因利益屈服;我很平凡,但却不想附庸;我不是难以相处,只是不想趋奉,也不想盲从做墙头草或和事佬,不想窝囊着活,在无谓的人和事上浪费我的时间。我最瞧不起一些人,工作中不务正业,成天搞人事斗争,操心觊觎别人,跳跳达达,投机专营为能事。

我平生只有一次求人。就是爸爸住院,医院说没床位,而有关系的都入了院,我情急之下,曾几次三番地求过一位老专家说:“我没有钱,也没有权,我只有一颗作女儿的心,急着为老父亲看病……”老专家原来无动于衷,后来感动于我的一份孝心,很快为爸爸安排了床位。
人情练达不是不懂,逢场作戏不是不会,只是不屑为之。我只想不失自我地活着。如果说这是一种任性,那么我宁愿这样任性,也不愿低眉弯腰事人,苟且偷生。
我妈妈有一次说我:“宁可站着死,不愿坐着生。”我听了十分感动,心想:知我者,母亲也。
我很平凡,也很脆弱,但却不想软弱地活,我相信只有独立自由,才不会被流俗淹没,才能拥有做人的尊严和力量。
做独立不倚的你
社会和人心都复杂,人生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为了生存,我们很被动,不得不以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失去自我独立和自由,甚至失去做人的底线,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而一旦向社会妥协,就被同化,走向平庸和同流合污。从此,你的人生再不是曾经梦想的那样了,就算得到所谓的名利,但已失去自己。
在中国,个性常被视为异类,被孤立挤兑。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一个人缺乏独立,不会有个性和能力;一个团队失去自由,不会有生气和创造力。当独立不倚被视为异类,当个性被扼杀,集体沉默失言时,也是最可悲的时候。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立和自由精神。谁没有自尊呢?谁不想活得独立自由呢?谁想委曲求全呢?区别在于你多大程度地坚持独立。
恐怕很多人也私下讨厌自己:不再是自己。那么,如何保持独立不倚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你是天下的唯一,无人可代,所以要坚持自我,保持自信,不因别人的否定或者失败而丧失自信。
●坚守节操和独立人格,保持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不为利诱,不为困难所迫,失去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为人所左右。
●不趋奉,不附庸,不盲从,不向流俗和时风妥协,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自己独立的姿态,不是清高,而是保持内心宁静和清醒,以审视自己和社会、人生、人与人。
●经常看一些精英知识分子的书籍,接受精英文化熏陶,培养追索真理的精神。
●不要有外在的骄傲和清高,但一定要有内在的傲骨和倔强。

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宝贵。我们孤独自由地生,最后孤单自由地死去,中间的过程,我们也该不失自由独立地活着才好,这样才洒脱开心。否则,一直被动地为外物所左右,不仅非我所愿,还浪费自己的生命。何苦呢?
俗世是可爱的,但也是可怕的,它会使人流于平庸;与人打成一片固然亲切,但容易把自己同化。真理往往不在人多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与人群保持距离。
独立不倚,才能活得有力量、有存在感。当你独立不倚,当你有勇气脱离流俗,才能吸引人,脱颖而出;当你独立不倚,才能战胜一切考验,真正强大起来,活出富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