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个音乐家叫贝多芬,贝多芬一生共谱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钢琴曲《月光奏鸣曲》(又叫《月光曲》)创作于1800-1801年间,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里排第一十四号。这是一部无标题音乐。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一篇评论里谈到此曲第一乐章,眉飞色舞地说“犹如在瑞士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的月光下,波光粼粼,扣人心扉”。

自《月光曲》问世之后,便有着许多关于它的故事流传于世间。而在国内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改编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月光曲》课文。
传说一:
据说有一天傍晚,贝多芬独自在郊外散步,无意间经过一幢简陋的茅屋,忽闻屋里有弹钢琴的声音。好奇心所驱,贝多芬寻着琴声,驻足一听,他非常惊讶,那曲调正是他写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他走进琴音传来的窗下。
忽然琴声停止了,姑娘叹息地说:“曲子太优美了,如果能听听贝多芬弹奏,该有多好啊!”
“只是我们付不起演奏会的门票,我一定努力干活,好攒钱让你去听一次他的演奏。”男的这样安慰著。

贝多芬听后深受感动,立刻敲门迈步进屋,房屋中间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琴凳上坐着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道,“先生,请问您是?”
贝多芬没有说姓名,但说“听着琴声寻来,想听下弹琴”
接着问道:“请问刚那首曲子……?”
皮鞋匠说,这位是他妹妹,非常喜爱音乐,但没钱请老师指导,刚这首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名曲,是听来的,因常常听见邻居家时常弹起。

贝多芬听后大为感动,对兄妹俩说“我为你们弹一曲”。
盲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从头弹出盲姑娘刚才所弹的乐曲。
突然一阵风起,把蜡烛吹熄了,皎洁的月光从窗口射进一道银光,恰巧照射在钢琴上,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感觉灵感如泉水般涌现,随即钢琴上荡漾出一连串美妙动听的琴声,这对兄妹俩听得入了神。
最后,当琴声戛然而止,兄妹俩从音乐的陶醉中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原来贝多芬一弹完,匆匆赶回家,连夜谱写了刚才弹的曲子,这首举世闻名的乐曲就此诞生。
关于《月光曲》的传说大意如此。

传说二:
关于这曲制作时,这首编制为作品二十七号第二首,升C小调奏鸣曲。
当时贝多芬曾这样说:
“我在度送可怜的生活,我常在诅咒我自己的生存。倘使我能够,我一定要对命运提出反抗的宣言。然而又时时感到自己是神的最不幸的创造物。"
可知《月光曲》是贝多芬苦恼的心的写照。

传说三:
又有一说,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从意大利迁居来的伯爵的女儿朱丽叶塔·奎查蒂。于是把他的佳作《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贝多芬是希望与她结婚的,然在当时,不许可贵族的女儿与一贫乏的音乐家结婚,后来她很快嫁了人,故这希望最终成为了梦想。于是贝多芬把对朱丽叶塔的热爱,转化为《月光曲》的音乐。
据说在这曲的第一版,刊着:“奉献于朱丽叶塔·奎查蒂(Giulietta Giucciardi)的字样。但后来《月光曲》的传说出世,以后各版就没有添注这一行字。世人就把这曲当成了对月光的描写。

传说是怎样起来的?
《月光》的标题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月光》的标题是出版业者擅定的。出版业认为这首乐曲标题《作品第二十七号,升C小调奏鸣曲》不容易引人注意,于是擅定标题为《月光》。
但俄罗斯近代大音乐家鲁宾斯坦(Rubinstein)指出《月光》的标题与音乐不符。理由是:给音乐加标题,原是出版业便于公众探讨乐曲要求作曲家添加的,但不妥的甚多。标题最滑稽的,莫如贝多芬《月光曲》。其中只有短促的第二乐章,可说有表示月光的一瞬间,此外和月光并无多大关系。

关于这曲,贝多芬在自己的笔记中记录着:
Op,27, No.2,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即“作品第二十七号,升C小调奏鸣曲”。未说及月光,也无故事的记录。
这样看来,贝多芬创作这一首《月光曲》,加上初版的附注“奉献于朱丽叶塔”字样,可认为是描写恋的烦恼的幻想曲风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