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曼艺)走进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甘肃量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晶莹的物料在各个管道中快速流转,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有序组织生产。
这座现代化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用246天,见证了平凉市以营商环境“软实力”赋能产业发展的“硬核”力量。
“项目能这么快投产,多亏了政府‘店小二’式的服务。”甘肃量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厂长张平安指着正在试运行的发酵罐介绍,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平凉,看中的正是当地以玉米淀粉为核心的生物制造产业链基础和政府部门的贴心服务。
“我们公司主要通过研发新型菌种,利用葡萄糖作为培养基,采取发酵工艺合成医药中间体产品胱氨酸、L-丝氨酸等,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能1万吨医药原料生产线及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等设施,二期投资4亿元,扩建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饲料原料等生产线。”张平安说,项目充分发挥平凉国维淀粉链主企业作用,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原料,率先引进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对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从签约到投产,每一步都有‘护航员’。”张平安站在生产线旁感慨道,“平凉用‘三好’——举措好、保障好、环境好,让我们感受到尊崇与归属。”
4月22日,在公司的发酵车间,葡萄糖培养基经过微生物的“魔法转化”,变成高附加值的医药中间体。“我们通过研发新型菌种,将葡萄糖发酵效率提升了40%,生产成本降低了50%。”张平安指着“DCS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数据说:“这些核心技术就是我们扎根平凉的底气”。
然而,从蓝图到现实,企业最担心的要素保障问题,在平凉却成了“定心丸”。
2024年5月,量维项目进入设备调试关键期,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组建专班,仅用15天便完成11公里线路架设和81基电杆建设,3天内解决验收送电问题。“从报装到通电,全程‘零跑腿’,连供电方案都是上门定制的。”张平安回忆道。这种“保姆式”服务并非个例,园区还为企业员工配套建设了公租房,从住宿到通勤,细节之处尽显周全。
自2024年10月正式入规纳统以来,甘肃量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累计生产胱氨酸1381吨、半胱氨酸445吨,2025年一季度产值达974万元,生产线24小时三班倒仍供不应求。
站在二期项目土地上,张平安信心满满。未来这里将扩建为食品添加剂和饲料原料生产线,全面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15亿元,新增150多个就业岗位。“当初选择平凉,不仅因为产业链匹配,更感动于政府‘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态度。”张平安说,从项目立项到员工住宿,每个环节都有专人对接——园区三期公租房解决了部分技术骨干的安居问题。
如今,原料输送管道如银色蛟龙横跨园区,将量维生物与链主企业紧密相连,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平凉速度”背后的营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