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市财政如何通过聚财聚力,为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强劲动力。
去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68亿元,可比增长12.1%,较全省高6.7个百分点;“三保”底线兜牢兜实,民生支出占比超78%。
今年,我市财政部门将挺膺担当、实干争先,所有工作向支点聚焦,稳底盘、强支撑、增福祉、提动能,为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聚力抓财源,夯实经济发展底盘
紧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目标,全力做大收入规模,夯实发展底盘。狠抓财源建设,鼓励扶优扶强特色优势产业,调动市县谋发展、抓产业、强财源主动性。盘活国有“三资”,重点盘活4.6万亩批而未供土地、老旧厂区等闲置资产,推进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统筹推进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向上争资,建立争资通报督办机制,确保全年争资两位数增长、超全省份额5%以上。
聚力促发展,强化政策支撑效能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好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资金支持“五大行动”。支持产业倍增,统筹安排36.33亿元,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支持“5+4”产业补链、强链、固链。统筹22.8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7%。抓实政府投资,统筹安排57.83亿元,支持长江引水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国际陆港等项目建设。支持提振消费,统筹安排20.98亿元,落实国补政策,发放消费券,大力拓展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支持餐饮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文旅融合等发展。
聚力惠民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用财政加速度换老百姓的满意度,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批复资金免申即拨,投资评审提速50%以上,政府采购随到随办。继续派出8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深入165家预算单位监督指导,力促资金快拨、快用、快周转。用政府紧日子换老百姓好日子,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兜底水平只增不减、基层保障只增不减、支持发展只增不减。
聚力促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全面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探索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和资本撬动作用,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力争2025年全市“一账一表”全口径资产超过1万亿元,有效资产5000亿元。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30亿元区域母基金,围绕文旅、矿产等31项需求清单,吸引带动更多资金和项目落地。落实好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推进开发区机制改革,支持市域易地投资。开展重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重点乡镇发展绿色产业。
(记者 阮智愚 见习记者 赵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