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在无数个日复一日的寻常时光里,知识如微风拂面,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它不像闪电般轰然降临,带来灼目的光亮,也不像雷鸣般震耳欲聋,让我们无法忽视,而是悄然无声地慢慢接近你,然后在某一瞬间,在脑海中悄然浮现——这就是与知识的偶遇。
记得年少时,知识对我而言,只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它藏匿在课本里,仿佛是一个冰冷的符号,等待着被填满、被记忆。那时的我,更多的是应付而非追寻。课本上繁复的文字和公式,让我觉得它是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而我,像一个试图攀登的小孩,常常在墙前迷失方向。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知识并非枯燥的拼图,而是我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我与未知的对话。
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坐在青藏公路茶馆里等人,阳光洒进窗户,照在桌面上,带着几分静谧与温暖。我打开手机浏览着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一条短视频,内容是一个女孩被问如何形容父爱。她说:“父爱是隐于无声中的惊雷,是现于无色中的繁花,是高于群山的昆仑,是沉默但却震耳欲聋的。”这句话如同一股温和的风,轻轻拂过了我的心头。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开始思索,开始品读,一种被知识击中的感觉。这种与文字的对话,不是简单的记忆或理解,而是深入灵魂的触动,是对世界本质的某种窥视。忽然之间,我意识到,知识从未远离,它只是在我心中等待一个契机,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让我与它相遇。
此后的日子里,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尝试从知识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也许是因为年华的流逝让我渐渐懂得,知识并非只是让人得到某种固定的答案。它的魅力,在于它带来的无尽可能性。在某个黄昏,我站在河边,看着夕阳西下。那一刻,河水的波纹、天空的颜色、远处的山影,都被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我突然明白,知识并不是为了使人“懂得”所有事情,而是让人通过理解某种东西的存在,去触摸它背后的意义,去感悟它的深远。
与知识的偶遇,也许正是这种触摸。这种偶遇,不一定是通过高深的学问或者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是在我们不经意间,获得的一点启发,或是一种顿悟。它可能是你偶然看到的书中的一行文字,也可能是你与某位长者的交谈,又或许是某个陌生人的微笑,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瞬间唤醒你沉睡的思考,让你意识到,原来知识可以如此亲切,如此贴近你的生活。
有时候,我想,知识和人生或许是相似的。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种种疑惑,一路寻找着解答,而这些解答往往并不明确,而是一个个瞬间的触动。正如走进深夜的图书馆,我们在书架间徘徊,手指轻轻滑过那些布满灰尘的书脊,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可能,都是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直到某一时刻,一本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轻轻地打开它,开始阅读,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知识,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次次碰撞,一次次觉醒。
与知识的偶遇,可能源于一本书,也可能源于一场对话,或者一片落叶、一朵花开的瞬间。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构成了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和我们呼吸同频,随着每一次心跳而存在。
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知识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体验。”是的,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思维的拓展。当我们放下对知识的固执追求,抛开对知识“获得”的执念时,便能与它真正相遇。它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世界,体验人生的真谛。
文学家王国维先生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有一宏壮也。”是的,在每一场偶然的邂逅中,我们与知识同行、成长、蜕变。那些看似偶然的瞬间,其实早已在冥冥之中铺设好道路,只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触碰。每一次偶遇,都是对生命深处的一次召唤。正如知识所传递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放下自我的束缚,进入无我状态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丰盈与自由。
与知识的偶遇,也许不在于它的伟大与深刻,而在于它让我们从生活的庸常中觉醒,感知到存在的深遂与辽阔。而这种觉醒,才是我们与知识最深的连接,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寻的动力源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知道,知识还会一次次不期而至,在我不经意的瞬间,带给我新的感悟。与知识的偶遇,正是与世界、与生命、与自己最深刻的对话。这场对话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开始,带着温暖与光亮,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