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与上海新山书屋联合主办的《美是进化的奖励》新书分享会在沪举行。本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浙江省博物馆原馆长陈水华以“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解密美的奥妙”为主题,通过生物演化、神经科学、艺术哲学等多维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美”的演化之旅。

《美是进化的奖励》线下活动,姚望/摄
达尔文的困惑与性选择的真相:重新定义“美”的演化价值
作者陈水华以达尔文对孔雀尾羽的“困扰”为引,展开对自然选择与性选择的辩证阐释。他通过英国动物学家玛丽昂·皮特里的经典实验——剪去孔雀尾羽眼点的雄孔雀平均配偶数减少了2.5个——证明华丽尾羽并非生存累赘,而是“不利条件原理”的完美实践:越是耗能的装饰,越能彰显个体在天敌威胁下仍保持健康的基因优势。
这一机制在瑞典生态学家马尔特·安德松的“非洲长尾巧织雀的尾羽移植实验”中也得到印证——人工加长尾羽的雄鸟虽面临飞行阻力,却能吸引更多配偶,同样揭示了性选择如何通过“审美偏好”驱动物种演化,从而印证了“美从诞生起就与生存策略绑定”这一机制。

神经美学视角:大脑如何“计算”美感?
从生物本能转向人类认知,陈水华结合脑成像研究揭示审美体验的神经机制:当人们凝视荷花、欣赏画作时,大脑奖赏系统会释放多巴胺、催产素等“快乐物质”,这与原始人类识别丰茂草原(预示食物)、对称面孔(预示健康)时的神经反应一脉相承。
他以“腰臀比0.7的女性被普遍认为更美更健康”为例,指出此类审美偏好实为对生育力的隐性筛选——宽肩窄臀的男性体型则与睾酮素水平、狩猎能力直接相关,印证了美感是演化镌刻在基因中的生存导航系统这一说法。

《美是进化的奖励》线下活动,姚望/摄
陈水华引用瑞士神经学家弗拉姆·舒尔茨的“奖赏预测误差”理论,提醒人们“进化设计的是‘追求快乐的机制’,而非‘永恒的快乐’”。当我们理解美是演化赠予的生存礼物,或许能更从容地面对容貌焦虑与文化盲从——毕竟,人类对美的执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动人的进化史诗。

AI艺术品是否能触发人类新的“美觉进化”
以生物进化论为锚点,围绕“美是进化的奖励”将“美”从玄妙的哲学概念还原为自然选择的产物,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好奇与深思,有读者问道:如果美是进化的奖励,那么AI生成的艺术品是否可能触发人类新的“美觉进化”?或者说,没有生存压力的算法美学会让我们退化?
陈水华回应说,AI生成的艺术品也是艺术品,它的出现会影响我们的审美,是否会促进我们审美的进步或退化,我们不知道,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判断。
也有场外读者通过线上向作者提出了自己阅读《美是进化的奖励》时的困惑:从五六十年代人们穿衣的黑灰蓝,到现在大家服装的多样性,关于美的定义包容性很强,一部分人认为丑的,另一部分人会认为很美,那么现在“美”的内涵越来越大,是不是也印证了陈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审丑的本质是审美”呢?
对于这个问题,陈老师回答:从大家对服装多样性的审美,在拓宽着我们的审美边界,其中肯定有审丑的成分,也就是对原有审美趣味的不满,追究新的刺激。

《美是进化的奖励》书影实拍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新书推介,更是一次跨学科的认知突围。陈水华以鸟类学博士的严谨与人文学者的温度,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康德的美学之间架起桥梁,让“美”的本质在生命演化的长卷中清晰显影:它始于生存的本能,却在人类文明中升华为对理想的永恒追寻。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陈水华 著,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