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夜间,我的互联网被「伪人老奶奶」填满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31:00    

病毒式蔓延的“奶奶树洞”,没人在意它是不是AI

偶然的一天,小红书给我推了一个略显怪异的漫画内容博主。账号叫“人间清醒柒奶奶”,她穿着粉红色开衫,端着浸满红色液体的茶杯,配文是一句鸡汤感满满的“发疯”情感语录——换作一般的情感博主,可能我都不会在这个页面多停留一秒,但这位“老奶奶”直接把我硬控住了。

仔细看,她额头的皱纹是不对称的,右手是一团不成型的肉团,左手还只有3根手指。大概这就是整体“伪人感”的来源——毫无疑问,这张图,一眼鉴AI。而且是生成得很劣质的那种。

但另一个事实是,它的小红书账号粉丝有15.4w,单条爆款笔记点赞都达8.4万。不止如此,评论区都有上千条评论,我仔细翻了翻,有不少人都在和这位AI奶奶倾诉自己的烦恼。凭借多年上网经验,我判断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是营销号买来的水军。

怪了,笔记内容“伪人感”很重,评论区却是满满的活人感。难道大家看不出来这是AI生成的吗?他们怎么能如此真情实感地把一个虚拟形象当成赛博树洞?

带着一肚子问号我私戳了几位评论区用户,简洁地抛出了疑问。一位用户妮妮告诉我,她已经关注类似的老奶奶很久,并且经常和她们吐槽一些最近遇到的琐事——是的,“柒奶奶”并不是她唯一的树洞。她的小红书首页上总是会源源不断地冒出各种“X奶奶”,都是漫画+鸡汤文案的形式。

以“奶奶”和“爷爷”为关键词在小红书检索后简直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光是小红书上就有上千位风格不同的老奶奶,共同点是,她们无一例外都是使用AI生成的图片。

用AI低成本生产的营销内容无处不在。所以妮妮也不是专门认准了一位奶奶吐槽的。

她关注的另一位“无忧奶奶”,风格和柒奶奶截然相反,没有那么写实惊悚,更偏治愈风。上次她刷到这篇帖子:“丫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刚好能让你养家糊口,那么你可以尝试精神离职。”

这句话狠狠戳中了她,她忍不住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经历:原本在公司里她干运营已经够忙,老板还要她承包公司的清洁工作,工资不涨,福利也不好,“奶奶,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我该不该离职?”

类似的倾诉还有很多。“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要求太高;婆婆总说我太强势,但朋友都说我性格太软;有人说我不会讲话......”下滑是清一色的好评,“奶奶的话治愈了我一个下午!”“说得太有道理了!”

我看到一位以正装照做头像、ID是“调香师XX”的用户评论:“画的奶奶好慈祥,很亲切”,忍不住试探性提醒她:“姐妹,你知道这些老奶奶插画是用AI量产的吗?”

“AI量产的也很棒呀,确实是很治愈。”2小时后她回复了我。

这个世界太魔幻了。压根没有人在意AI,反倒把这里当成了负能量回收站。

检索时另一个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10分钟教你用AI做老奶奶发疯语录,10天涨粉20w。”等一下,制作这些图片有任何难度吗?作为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我很了解制作这些笔记有多么简单。

第一步,给AI输入关键词“生成10句扎心的人间清醒语录”;第二步,先喂一张画风参考图片给AI助手,再让它生成不同表情、场景的老奶奶图片;第三步,把文字放到图片上。其实如果你是AI熟练工,10分钟都用不上。

而现在,怎么还有人拿制作老奶奶账号卖上课了?

谁在用AI赚流量?

至此我已确信,病毒式蔓延的“AI老奶奶”账号必然是有一套批量复制的流量推手的。而只要我点开看了一次,这些低成本制作的内容也会迅速填满我的信息流主页,把我封闭在一个老奶奶们编织的温情树洞里。

更令人在意的是,如此劣质的内容,真的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赚到钱吗?我决定仿照“人间清醒老奶奶”的模式从零到一来起号,看看这类账号到底是怎么吸引到活粉的。

首先我参考了几个粉丝十万级的"人间清醒老奶奶"账号,进行了一波“竞品调研”,发现AI情感树洞的流量风向也是时刻在改变的。

原先,以发疯语录和狰狞面膜出圈的“人间清醒奶奶”系列最早是在2024年7月份火起来的,但它的最后一篇笔记停在了2024年9月。也就是说,“发疯奶奶”的赛博保质期是2个月,这阵风就很快消亡。

而最近网上新火了一批打着“治愈系X奶奶”标签的卡通风账号,虽然远不及“人间清醒奶奶”时代的流量,粉丝量级也掉到了三五万,但这类账号的数量是呈指数级别上涨的。

我也必须紧跟潮流了。

结合治愈系老奶奶的明显特征,我输入戴眼镜、微笑脸、短发、亮色衣服的外貌特征,以治愈、卡通、Q版人物为画风关键词,由DeepSeek担任文案,豆包担任原画师,10分钟就搞定了"大地奶奶"。不说百分百复刻经典,至少也还原了七八十分的神韵。

满怀希望的第二天,这篇笔记只获得了20个浏览量和3个赞,其中两个还是我自己点的。

我知道社交媒体平台推流是随机的,打算继续借鉴爆款,坚持坚持早晚两更,但一周后,努力的结果是粉丝增加到3个。

同样的内容,怎么换我做,流量就不行了?

接下来的几天,不信邪的我顶着“大地奶奶”的皮试着去其他爆款笔记评论区引流,以“老奶奶”地亲切口吻回答别人家粉丝的感情问题。

一名烘焙师“奶油很忙”说她因为不小心拿错调料,被老板三次指责,我直接站队:“肯定是你的老板过于计较,不必在意!”;大厂打工人“小土豆”拿下年度“优秀员工”却被同事质疑能力不够,我无脑肯定:“宝宝,你那么聪明能干,实至名归!”

一周回复了无数骇人听闻的职场经历,我活成了哐哐输出正能量的“老奶奶人机”。粉丝数却只涨到9,有一个还是来“借鉴”我的同行“人间清醒小燕子”。距离起号已经过去两周多了,这样的反馈让我产生怀疑,是我的起号过程不对,还是说其他博主有什么诀窍?

我忍不住去问了那些专在网上卖“单月涨粉10万,AI奶奶做对了什么”秘籍的博主。

第一位,5000粉丝的“治愈系金爷爷”。打完招呼没几句,他便暗戳戳地引诱我掏钱,“这个插画其实很简单,0基础就可以上手!价格169,包括制图、起号、文案寻找、后期指导。”他表示自己才出师两个月,学费239拿到了独家资料。

我随即问,做这个账号能怎么赚钱。给我指了几条路,“橱窗带货、带徒弟、短视频流量收益。”他也是相当诚恳地告诉我,自己的主要营收还是来源于带徒。他现在已经收了12个徒弟,几个徒弟的视频观看量也都破了10万。区别是,平台是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对AI内容打击力度相对较小,且有流量激励。

他还给我发了几张徒弟的截图,我又到抖音识图搜索,找到他的徒弟账号“治愈周爷爷”,直接说明拜师来意。他的话术和他的师傅如出一辙:“不需要有画画基础,会玩手机就行,拜师价格只需要几杯奶茶钱——一口价,原价288,打折188。”

是的,他比他师傅卖的课还贵。

某治愈系爷爷的抖音账号截图

随后我又找了第三个人,8万粉丝的“治愈系开心奶奶”。他的起号时间更早,粉丝量也更大,自然话术也更夸张了,“我的徒弟3天就能涨3000粉。我全部教会你,只要188。”

大概了解到,市场价是稳定在200元上下,课程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同一套起号模板。但真实变现情况是,大部分人橱窗带货和短视频流量激励能赚的钱寥寥无几。只有极少数头部粉丝博主能赚到一点小钱。

某“奶奶”发给我的徒弟收入截图

真正赚钱的还是靠收徒——先交钱成为徒弟,再包装自己让别人拜你为师。

这种模式的关键不在于AI技术本身有多值钱(事实懂行的也都清楚它门槛极低),而在于制造一个“人人可变现、人人可教人”的幻象。知识本身被快速复制、包装、转售,最后完成一个“学习-交钱-教学-收钱”的闭环。

套路有点熟悉,这不是披着AI技术外衣的新时代传销吗?

AI低成本内容,迎合人性弱点的“赛博幻觉”

与此同时,我的老奶奶账号却炸了。一周前,小红书平台提示我账号违规,原因是涉及批量发布不符合心理预期、诱导他人互动、引流等内容。处置结果是限流5个月。我尝试提起申诉,至今无果。

小红书上也有许多人提到即便标注了“使用AI”,笔记也有一定几率被查封。看起来,平台是在打击泛滥的低质量AI内容的。

我把被封的账号发给了前一个师傅,他表示出惊讶,并表示从来没有徒弟和他反映过这样的事。同时他又鼓励我,抖音没有这些限制,希望我赶快换个平台东山再起。

我自然是不会再上这样的当了。但这片AI时代水面之下的互联网奇观,大概还会在更远的地方发酵。

这种快餐变现模式让我联想到前几年网上各种“教你轻松月入过万”的老套路。比如,以“总结一本书的精华”为卖点的拆书稿方法论导师、“1个月教你靠配音兼职开启第二人生”的培训机构,他们打的标签都是低门槛、高收入,用廉价的、可快速复制的学习资料,捞一波在行业外观望的韭菜,赚一波快钱就跑。

就像那句老话说,一旦有人开始大张旗鼓地告诉你“如何轻松月入过万”,这个行业大概率已经进入尾声。明眼人都知道这里不再是风口了,但还总是会有不明真相的圈外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

我被封号后“师傅”们也在持续聊天截图诱惑我入圈

传销头子们赚的就是这波信息差。随着AI技术取缔了文本总结和配音工作,拆书稿和配音兼职是逐渐落寞了。可他们总能精准找到下一个低成本内容风口,发展出新的卖课生意。只不过这次,他们盯上的是复制AI情感账号。

这也是一种“双向奔赴”。毕竟,那些真情实感打下评论的网友不在乎“老奶奶”是不是AI,他们而是需要一个缓解焦虑出口——一个能安静听你倾诉、不会反驳你、还能给你一点点安慰的东西。低能量年轻人已经无力付出多余的情绪劳动,他们只希望单方面被接纳情绪。除了AI,谁还愿意无休止地倾听你的不安、孤独和崩溃呢?

老奶奶大概只是这片暗流涌动下的一个小水花。伴随着AI的大规模普及,类似直戳人性痛点的低成本AI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一波流量来,一波流量去,借助AI,它们的成本更低、更被大量复制,可能一个套路的生命周期短暂,但一波接一波总能前仆后继的编织出迎合人性弱点的赛博幻象。

只是,你是否愿意被这样廉价的赛博幻象填喂、乃至包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作者:梁茵茵、许嘉婧,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纵览快评|“最美通缉犯”不能成为博眼球的噱头
2025-04-27 18:21:00
女子因通缉照引关注,出狱后直播当网红?抖音回应:无限期禁言,禁止以服刑经历炒作获利
2025-04-27 17:58:00
一夜间,我的互联网被「伪人老奶奶」填满了
2025-04-27 09:31:00
新版中小学英语教材,吹起了“中国风”
2025-04-26 21:42:00
@山西人,“五一”畅行,这份出行攻略请查收
2025-04-25 1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