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于东极岛的叙事,挪动和置换原有的底色是得不偿失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20:44:00    

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了。作为电影,《东极岛》需要讲述一个更吸引人、更打动人的故事。

从“里斯本丸沉没”到“东极岛”,电影以岛上人的视角,引出了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面对落难的英国战俘,救还是不救?救,是因为渔民世世代代有“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况且落水的还是“盟军”;不救,是因为日军残暴的威胁,渔民吴老大背上的伤痕以及渔民所说的“宗祠被烧毁”说明了大家此前的反抗和遭遇。

阿赑、阿荡是电影塑造的主要角色。兄弟俩是吴老大从海里救上来的,哥哥阿赑有一副好身手,正在筹备与阿花以及弟弟一起离开岛子去上海,不愿多管闲事;弟弟阿荡常和哥哥“对着干”,一出场就是去救人,强调“这是条活生生的生命”,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对于“救还是不救”“救一人还是救多人”的人性拷问,电影主要通过三段剧情进行了回答。

在电影的开头部分,弟弟不顾哥哥的反对,悄悄救下漂在海面上的英国战俘纽曼,哥哥无奈,只能四处行动,给弟弟兜底。在日军的残酷逼问下,吴老大与边家三口被杀。纽曼为了不再牵连大家,走了出来,和阿荡一起被押回船舱。

第二段,弟弟在船舱里目睹了骇人的景象,开始寻找出口,在船舱倾覆时遇险,幸而获得哥哥的搭救,之后又折返回去打开封住的舱门,在救人过程中,杀死了日本军官,也身中数弹。这里有一个镜头,哥哥将弟弟带回村后,把他的身体放平,与其并排躺在一起。这个特写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哥哥被弟弟和其他渔民的遭遇所影响,开始了转变。

第三段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哥哥得知了日军将要屠村以封锁消息的信息,手刃了岛上的日军,解绑了船只,并通知了渔民。之后,他再次潜入里斯本丸船内,先打开了三号舱,里面已经只剩浮尸,又打开二号舱,开辟了生的通道。此时,阿花带领渔民赶来救援。阿赑在拼尽全力连上救援的绳索后,沉入海中。电影虚拟了兄弟俩在海水里相遇的特写,与上一段中的镜头相呼应。

实际上,在电影开始不久,就能感觉到,创作者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分别投射到兄弟二人身上,哥哥代表了功利主义,弟弟代表着理想主义。电影试图以这两种行为方式的拉扯,表现东极岛渔民群像的一体两面。

人们的价值取向总是处在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张力之中。前者以功效、利益作为判断价值和采取行动的标准,注重即时显性的效果,强调效用、价值、幸福的最大化;后者从信念和愿景出发,用完美、应然的评价标准,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往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两者都有各自的价值以及局限,过分强调功利主义,人可能成为“工具人”,进而走向平庸、空乏和茫然;过分强调理想情怀,则可能脱离实际,失去根基,行之不远。

那么,电影故事的讲述者更相信哪一面呢?应该说,电影前后是有些矛盾的。电影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哥哥阿赑的视角展开的,前两段,他是为了救弟弟,第三段才是去救战俘,主要讲述了他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是以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为底色的。而在片尾处,阿花的旁白又和弟弟阿荡类似,她说,“生而为人,应该互相帮着点”。

基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转变是电影常见的人物成长模式,比如,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经历一些重大事件后,从只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转而承担更大的责任。当然,也有不少文艺作品聚焦理想主义的探讨。比如,小说《沧浪之水》表现了“功利主义对人的强大牵引和负面改造”,其作者阎真认为:“人要活着,不可能没有功利主义。但我又不能承认功利主义的无限合法性。总要有一种力量来平衡,这就是良知”。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的台词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注脚。面对文艺作品呈现的理想主义底色,观众和读者可以从现实中短暂抽离,获得内心的滋养,以对抗现实对精神与意义世界的消解。正如文化社会学者阿诺德·豪塞尔所言:“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在于改善生活,是对生活的不足的一种补偿。我们要排解生糙的存在,艺术倒是有其十分可观的手段,哪怕是在片刻之中。”

在观影过程中,曾蹦出过一个想法,如果电影不讲哥哥阿赑的转变,而是讲弟弟阿荡的转变,故事走向会如何?会不会削弱剧情的戏剧性?

假设在前述第二段剧情中,在打开舱门救人的过程中,哥哥被日军杀害,弟弟阿荡同样会产生复仇的念头,这会不会影响他救人的纯粹性?失去了哥哥的保护,阿荡需要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他做好准备了吗?阿荡的身手没有哥哥那么强,面对重重危险,仅凭一腔热忱,他能否达致救人的愿望?环境的变化将迫使阿荡做出改变。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将人本身当成目的,而非出于有用和必要。他必须在这份内核之外,裹上一层防卫的硬壳,少一些不计代价的执拗,多一点哥哥身上的实用性。此外,他还需要与同胞通力合作,让保长、陈先生、岛上的渔民们加入集体营救的行动。这样,既不会滑向个人英雄主义的爽剧剧情,也给渔民群像更多的关注,更贴合史实。

历史上,东极岛的渔民在自顾不暇的危险境地中,救助了384名英国战俘,展现了善良勇敢和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参与当年营救的林阿根说:“我们渔民历来有个传统,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介绍说,“日军搜岛后,押走了381名战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还有3名战俘被渔民藏在了岛上。这3个英国人在洞里藏了几天之后,当地的渔民和游击队为他们找来了医生和翻译,一路护送他们离开了东极岛。”而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们的义举鲜为人知。这些显然难以用功利主义取向来解释。理想主义是脆弱的,它往往在保证安全和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才容易凸显。也正因如此,东极岛渔民的壮举更令人动容,更值得书写。

电影艺术有自己的逻辑,真实的事件未必是好的故事,因此需要创作者的创作,但改编的空间存在边界。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著名剧作家刘和平认为,编剧的“虚构和想象必须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对于东极岛的叙事而言,挪动和置换原有的底色,将得不偿失,保持真实事件中的精神内核与核心动机,于历史的缝隙中彰显人性的光芒,才是对血性的致敬。

相关文章
关于东极岛的叙事,挪动和置换原有的底色是得不偿失的
2025-08-18 20:44:00
电影投资,钱往何处去?
2025-08-14 11:29:00
北京将发放1000万元观影补贴助力暑期国庆电影市场
2025-07-24 10:04:00
九洲公园邀你免费看电影!
2025-07-10 10:31:00
俄称俄乌第三轮谈判主题包括战俘交换
2025-06-19 2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