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宇婷 通讯员 黄泽彬 黄家杰
近日,深圳市大鹏新区应急管理局创新探索无人机机场应用,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重点区域的精准化、智能化安全监管。
随着工作人员在屏幕上一键操作,自动机场内接收到工单的机械臂便开始为无人机装上电池。不到两分钟时间,“舱门”打开,搭载高清双光摄像头和喇叭的无人机从机场自主起飞,按照预设航线对官湖沙滩、迭福立交桥等区域进行巡检。
大鹏新区应急管理局相关人员介绍:“传统巡查需要人员徒步或驾车,效率低且存在视野盲区,在大鹏节假日交通拥堵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局限性非常大。无人机机场实现了24小时全自动运行,从充电、起降至航线规划全程智能调度,真正让科技力量融入安全监管每一环。”

5月2日,无人机在官湖沙滩巡查时发现一名游客正在未开发区域下海游泳,已踏入危险海域。巡飞技术人员立即控制无人机远程喊话劝离:“前方为未开发区域,下海游泳存在危险,请返回安全区域!”在空中引导的帮助下,游客跟随无人机的指引,迅速撤离了危险区域。5月4日,一危化车辆与小轿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无人机第一时间飞抵现场,通过5G网络将航拍画面回传至区应急指挥中心,为交警判责、消防应急提供关键依据。在同日巡飞过程中,发现一辆大巴车在迭福立交桥附近违规倒车,无人机实时回传的高清影像清晰记录了车牌号及现场环境,彻底消除了因道路交通拥堵导致的巡查时间盲区和地理死角,为风险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一”期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热门旅游目的地,深圳市大鹏新区迎来旅游高峰,无人机机场累计执行巡查任务152架次,飞行总时长920分钟,巡飞路径覆盖距离达282.81公里,成功发现并处置安全事件7起,涵盖游客违规下海、车辆危险驾驶、交通事故等多发隐患,实现“发现快、响应快、处置快”的应急管理新突破。
此次假期实战,仅是大鹏新区探索“无人机+应急管理”的起点。新区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21个无人机机场布局,构建“5分钟应急响应圈”,实现海岸线、山林、景区全覆盖。未来,无人机机场还将融合红外热成像、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森防安全巡查、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