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走进昆明红园宝玉绿化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数千株带有上海农科院编码的番茄苗排列得整整齐齐。2023年,该企业从上海农科院引入372个番茄新品种进行试种。结合东川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历经三轮严格筛选,2024年,20个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脱颖而出;到了2025年,2个核心品种即将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
“在合作期间,我们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待试种成功,完成测产和病害检测,并在农户中推广种植获得市场认可后,才向科研机构购买知识产权。”公司负责人王正勇介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前期风险。目前,该企业还采用同样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与河南农科院合作推进白菜种子的研发与推广种植。

经销商订购番茄苗。
昆明市东川区大力推行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新模式,全力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让科技成果快速从科研“书架”走向企业“货架”。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东川区构建了“政府搭台+科研赋能+企业落地”的三位一体机制,通过“政研企”协同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东川区工科信局结合东川的产业特色和农业优势,积极推动区内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尤其是在种业领域,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成功争取到2个省级专家工作站落户东川,并获得180万元省级科技资金支持。科研单位免费将研发的新品种提供给区内企业试用,企业结合东川实际进行品种测试和适应性验证,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转化。同时,积极动员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家企业分别获得云南省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和2024年云南省科技副总科技人才项目立项,共获得200万元补助资金。

基地负责人在试验田里介绍番茄品种。
长期以来,科研机构科技成果难以落地、企业创新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东川通过搭建“双向匹配桥梁”,成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阿旺镇的示范大棚内,上海农科院培育的番茄苗长势良好。经测算,优选品种亩产提升18%,病害发生率降低20%,农户每亩增收超2000元。通过“企业供种+农户代种”模式,2个核心品种已在乌龙、阿旺两镇推广3000余亩,带动500余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种植。

乌龙镇基地里试种的番茄苗长势良好。
“先用后付”的创新转化模式,如同一场及时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风险,特别是为资金相对紧张的中小企业减轻了前期投入压力,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东川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邓绍燕表示,下一步,以东川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平台,常态化征集各领域、各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完善需求清单,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推动技术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东川落地转化。(唐啟荣、廖汉美 文/图)
来源:东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