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心脏里的“小孔”引发脑梗塞!我国首创的这一技术解决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1:06:00    

记者:王冉

通讯员:丁燕飞 夏萌萌 陈璟暄

从大腿根开个小口进去,用卵圆孔未闭缝合器把心脏上的“小孔”缝起来,7月16日,32岁的罗女士成为湖北首个接受缝合器“补”心的患者。术后第二天,罗女士复查显示,术前心腔内大量的右向左分流已完全消失,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显著改善。

这场改变她生活的手术,正是我国首创的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这种经导管介入的十字缝合方式,可以通过介入的方式实现像外科缝合一样的效果从而闭合心脏内的小孔,无需植入封堵器,能实现“滴水不漏”的闭合效果。

张刚成团队为罗女士进行手术


年轻患者脑病源于心 传统治疗瓶颈凸显

“以前只以为自己是偏头痛,没想到是脑梗塞,病根还在心脏上。”32岁的罗女士从未想过,自己会被脑梗塞缠上。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家族也无遗传病史,本因偏头痛就医的罗女士,却被告知头疼的直接原因是脑梗死,罪魁祸首是心脏里一个未闭合的“小孔”——卵圆孔未闭。

罗女士得知是心脏问题后,立即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找到该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张刚成寻求治疗。

张刚成介绍,卵圆孔是胎儿期正常存在的生理通道,本应在出生后闭合,却有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未能完成这一过程。多数时候它像个“沉默的隐患”,若无病症表现可不治疗,可一旦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静脉血里的微小血栓就会通过这个通道溜进动脉系统,奔向大脑引发梗塞。罗女士发病时的头晕、头痛,正是这个“小孔”惹的祸。

目前,全球医学界应对这种病症的主流手段是介入封堵术。医生通过导管将一枚“双面金属小伞”送入心脏并堵住卵圆孔,终生留在体内,还需服用至少半年的抗血小板药。2023年底中国率先上市一款可降解封堵器,8~12个月后,封堵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仍需服用约一年的抗血小板药。金属/可降解封堵器植入的治疗思路始终不够完美,部分患者会出现一过性心慌、早搏、阵发性房颤等不适症状,封堵器表面也有血栓形成的风险。部分患者封堵后也有残余分流的困扰。

张刚成在手术中 张刚成在手术中


中国原研技术开创治疗新思路 世界首创缝合术提供完美解决方案

外科缝合卵圆孔由来已久,且外科医生缝合后几乎不会有残余分流,不同于封堵术“堵孔”的被动思路,“介入十字缝合术”创造性地将外科直视手术中的“8字缝合”原理搬进心脏介入领域。这个想法在无数结构性心脏病医生的心里萌芽,但这20余年却少有建树。我国医生-工程师团队没有放弃这个思路,攻克定位、捕获、缝合及锁结难题,首创了“介入十字缝合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原发隔和继发隔解剖状态自然贴合的卵圆孔未闭缝合系统,动物实验证实:十字缝合组残余分流发生率为零。目前该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罗女士成为这项技术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术中,张刚成通过导管将四根外科缝合线从四个方向交叉缝合,缝线锁结后,分流完全消失。“就像给心脏上的小孔系了个牢固的结,几乎没有异物留在体内,且即刻完全封堵,滴水不漏。”张刚成介绍道。

创新设计的缝合装置避免了多套器械反复交换,不仅使得操作简便,且能将心脏上的小孔补得更加完美。这项中国原研的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以“介入无植入”的全新思路,突破了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的技术瓶颈,开创心脏介入缝合新时代。

相关文章
心脏里的“小孔”引发脑梗塞!我国首创的这一技术解决难题
2025-07-23 11:06:00
仅40秒!两名高中生骑电动车撞围墙身亡,家属:系改装车辆,最高时速达100公里
2025-07-23 00:22:00
今天下午大暴雨突袭杭城,九溪有游客被猛涨的水势挡住去路,正等待救援
2025-07-12 19:43:00
妈妈摆冰激凌摊,女儿怕没人买偷偷发帖请网友帮忙
2025-07-07 09:53:00
暑假才开始,不少家长晒账单:已花费超2万元
2025-07-06 1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