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水城,风和日丽,繁花似锦。
电商直播间烟火升腾,“水城三锅”裹着方言热浪出山;水城经开区熔炉吞吐,海外订单飞越山海;智能采掘设备深掘千米,发耳煤业锻造循环经济链条……
这座从煤海深处涅槃,于凉都云端起舞的城市,正以“工业强基、农业提质、投资赋能、城镇焕新、消费升级、文旅铸魂”为笔,饱蘸高质量发展之墨,锚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书写“质量与速度齐升、生态共发展一色”的县域经济新篇章,展现康养水城新风采。
工业,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作为昔年三线建设主阵地,今朝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水城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创新与生态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强基、产业兴城”为导向,既给煤炭这样的“老把式”换上智能新装,又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潜力股”,硬是把产业链做成了“升级版”。

聂康 摄
2024年,水城靠着“煤底子打基础,铝产业搞升级,锰资源扩规模,石头里挖新钱”的发展路子,闯出了既有质量又有速度的好光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62亿元,占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走进发耳煤矿的智能控制中心,仿佛置身科技大片现场。5G智能巡检机器人在500米深的井下“溜达”,液压支架自动跟着采煤机“走台步”。这座年产300万吨的煤矿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后,每天多挖54%的煤,井下作业人员减少60%,一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

聂康 摄
更令人瞩目的是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昔日堆积如山的固体废料通过智能分选技术,“点石成金”变身为轻质隔墙板等装配式建材。“过去拼人力,现在拼算力;过去挖煤炭,现在挖数据!”发耳煤矿负责人拍着自动化控制台感慨道:“以前大伙儿抡铁镐下井挖煤,现在守着电脑就能从数据里‘挖宝’!”
这份“科技范儿”有面子更有里子。2024年的水城区,黑色煤海涌动智能浪潮,传统矿井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全区煤矿采掘机械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覆盖率双双跃升至100%。曾经被视为“夕阳产业”的煤炭领域,煤电产业链年产值冲破150亿大关,真正蜕变为撬动县域经济的“硬核担当”。

聂康 摄
转战铝加工战场,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在贵州莹月帆的车间里,铝水像变魔术似的,经过熔铸、挤压、氧化等几十道工序,最后变成新能源汽车用的高端型材。这个投资6.2亿、年产15万吨的项目,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2024年总产量为9万吨,营收达28.8亿元,产品打入广州地区企业供应链。
“咱们现在可不只是卖铝锭的!”董事长何显平指着样品墙上的汽车骨架说,“每年砸5%的营收搞研发,连手机用的超薄铝材都能造。”底气背后是水城经济开发区新增的3个省级研发平台,47个技改项目齐头并进,让煤电铝产业集群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猛增42.71%,增速在全市开发区稳坐“头把交椅”。

聂康 摄
要让企业甩开膀子干,政府的“店小二”服务可少不了。在玉舍镇鲁能煤矿,“一矿一策”的服务专班驻扎现场,把复工到出煤的时间压进了当年;双元铝业二期项目从审批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创下“水城速度”。
水城从上至下的“保姆式”服务覆盖全周期,哪个环节卡壳,哪个步骤梗阻,专班立马上门把脉问诊。“现在办事手机查进度。”刚办完手续企业负责人李江说。借力东西部协作机制,“水城铝”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黔货出山”出新样。

聂康 摄
工业发展的红利,最终要落到老百姓口袋里。在鸡场镇,50岁的陈小国经过三个月培训,成了智能设备操作员,“现在不用下井,坐在控制室就能拿六千工资。”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加工产业园里,周边乡镇的农民转型当技工,配套的包装厂、物流园让2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就连曾经的矿区荒山,现在也建起了光伏电站,煤矸石堆场变身“绿电银行”,每年给村集体带来丰厚收入。
生态账本同样算得精细。化工园区门口挂着“生态准入负面清单”,85%的工业废料变废为宝,锰渣处理技术还拿了省级科技专项。站在复垦的矿山上,水城区相关负责人说:“既要黑色‘乌金’,更要绿色‘真金’。”这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让曾经“一煤独大”的水城走出了新路子。

聂康 摄
去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跃升至171.5亿元,这块“压舱石”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井下机器人迭代升级,云端大数据深度赋能,传统“黑金”转型绿色“新材”,水城用实干将“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嘱托,左手紧握科技创新密钥,右手擎起产业升级旗帜,在“富矿精开”的征程中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