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同期。其中制造业增长6.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5%。
消费、出口、投资,历来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中,天津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正呈现蓬勃之势、多家知名民营连番加码、央企二级总部落户,让城市的“能量密度”不断增加,新能源产业链更加完善。

从一粒葡萄到一串葡萄
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了2025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就包括结构电池复合材料,显示出全世界都在对这一领域充满了关注。
6月中旬,天津保税区一座工业园区的厂房里,十几名工人正在加紧进行消防设施等工程的改造,以达到电池生产要求。不久后,启源芯动力PACK模组生产线将正式入驻。
启源芯动力是国内最大的换电重卡电池管理主体和充换电设施投建运营主体,也是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牵头实施单位。初到津门,企业最先看上的是水上公园的一片水域,计划运营几艘电动力游船。这算是“投石问路”。
一问便问出一条阳光大道。短短几个月时间,启源芯动力将天津市场摸了一遍,商机随之而来,从船舶租赁SPV公司,到电池模组/pack北方生产基地,再到“电池银行”,近一年来,启源芯动力在津接连拉动投资项目20个,总投资10多亿元。
“一粒葡萄,变成了一串葡萄。”上海启源芯动力天津负责人刘燕高兴地说,有这么多的应用场景,是原先没想到的,公司正计划在天津合作设立电池银行中心。
正如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所言,经过多年发展,电池产业链的完整成为天津在领域内的最大竞争优势。无论是产业的上中下游,天津都有所布局。
打造超级工厂
几天之后的6月19日,总投资50亿元、占地500亩的飞毛腿绿色储能智能制造项目在宝坻九园工业园区正式开工。

这也是宝坻区的首个储能智造项目,项目计划建设15条方型锂电池PACK自动生产线、6条储能集装箱自动装配线及2条工商业储能生产线,年产能规划达96GWh。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实现约100亿元,未来将打造成为北方地区新能源储能领域的“超级工厂”。
项目由飞毛腿集团(占70%)与南开大学校友企业允公聚能(占30%)双方合资成立。飞毛腿(天津)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鑫表示,天津工厂的建设,标志着飞毛腿公司正式开启‘南北呼应、双核驱动’的发展新格局,两大基地将通过技术协同与产能联动,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储能市场。
不只是启源芯动力和飞毛腿,实力企业正不断在天津投资布局,抢占未来发展高地。
今年1月,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北方换电中心落户和平区。宁德时代政府公共事务总监、北京办主任刘毅说,天津作为布局北方区域乘用车换电业务板块的首发城市,致力于解决续航里程、补电便捷性以及购置成本等市场难题。
4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在津成立,紧紧围绕“战略保障、安全支撑、产业规范”核心功能进行展业拓市,加快全国性、功能性的电池回收利用平台建设。
央企二级总部来了
如果说新能源知名企业的不断投资是“助推器”,央企二级子公司的落子则是新增了一台“发动机”。
7月14日,滨海高新区天开华苑园,中汽新能正式落户,天津在发展新能源领域又添新力量。
对很多人来说,中汽新能这是一个新名字,而行业内人士却了解,带着“中”字头的,都是重量级选手。
事实上,中汽新能是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项目,由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东风汽车与中国诚通在动力电池领域携手打造,旨在培育国资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加速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力、研发力与话语权。
在定位上,作为央企二级子公司,中汽新能“依托自身在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的研发优势,深度融合天津新能源产业优质资源,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央企电池产业平台。”
作为央企体系内唯一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汽新能肩负着产业链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中国一汽更是强调,“全面全方位全体系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中汽新能在中国一汽战略布局中使命重大、作用关键。”目前,中汽新能公司已完成首阶段赋能改革,其自主研发的一汽红旗PB85、PB62定制化电芯产品均已通过量产认证。

中汽新能落户,不仅是央企与天津合作的典范,也是天津打造北方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关键落子。天津《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明确,“推动动力电池产业扩量升级。加快推进动力电池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电池生产企业从消费类电池向车用动力电池转型,不断扩大动力电池产能。”
津云记者了解,未来中汽新能将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创新走出一条“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转型发展之路。
电池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动机”,支撑着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众多新质生产力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启源芯动力、中资环、飞毛腿绿色储能、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今年以来,海河边的电池之“光”也愈发明亮。天津市投资促进局长期跟踪电池产业的毛旭分析说,“落地的不只是项目,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