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肉桂收获季,农民手上一刀划过,一块38-40厘米桂皮便轻松剥出,干脆利落的刀法仿佛是一种艺术表演,让人赏心悦目。
在云浮市郁南县通门镇,肉桂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村民们对肉桂的种植、加工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肉桂文化。春末时节,家家在门口剥桂皮,用锤子捶桂枝,用机器碎桂枝,这里的生活气息中,填满了肉桂的清香和乡村的韵味。

一丛肉桂,就是一个“绿色银行”
在通门镇,每家每户的庭院里、山坡上,一株株肉桂树挺拔而立。今年是个“桂皮丰收季”,2月至4月是剥桂皮的最佳时节,村民们纷纷上山,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片桂皮从树上轻轻剥下,每一片都承载着丰收的喜悦。
冯灿林蹲在树旁,刀尖轻挑树皮,整块桂皮轻轻滑落,切口处渗出清亮的桂汁。“春采桂皮有讲究——树液足,皮肉容易分离。一株5年生的肉桂,10分钟就能剥完。”他指着剥过皮的树干解释,“剥净树皮后树会枯死,但若留80厘米左右高的树头当‘营养库’,就会萌发新芽。”
被砍伐的树桩次年便萌发三四根新枝,待长至五六年又成“摇钱树”。“不用重新种苗,省了育苗钱,还保住了水土。”冯灿林说他家50亩林地年产桂皮2000斤,估计今年的桂皮每斤可以有7元的收益。在这片九分山地的土地上,肉桂树年复一年地“割而复生”,为村民铺就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大道。于是,肉桂不仅是自然的装饰,更是村民们心中的“绿色银行”。

村民冯灿林将桂皮挑下山
含油超高,成就“金字招牌”
山山绿意盈盈,12万亩肉桂林海翻涌成浪。这是每年清明前后,云浮市郁南县通门镇一景。作为郁南县肉桂产业“排头兵”,通门镇的肉桂有着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肉桂专业镇的金字招牌,一片片桂皮,就如同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通门镇和肉桂的缘分,已有40多年。村民冯剑平介绍,肉桂种植讲究科学,行距最佳为1米至1.5米,这样的间距既保证了肉桂树的生长空间,又便于日后管理和采摘。当地的乡亲们坚持仿野出生态种植,让每一株肉桂都尽情汲取天地精华,凭借着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守护着这片生机勃勃的肉桂林。因此,这里的肉桂含油率超高,品质更是出类拔萃。

晾晒桂皮
深加工,肉桂变成“金桂”
通门镇的肉桂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种植与采摘。据统计,全镇肉桂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出肉桂0.58万吨,总产值高达6992.4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通门镇肉桂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肉桂全身都是宝,桂皮、桂叶、桂枝各有用途,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香料等多个领域。
在玉堂村,房前屋后、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晾晒的桂皮,家中的老人们坐在门口,熟练地剥着桂皮,有的则细心地折着桂枝。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通门镇肉桂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通门镇的肉桂加工企业里,桂皮、桂枝经过深加工,变成了桂油、桂皮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肉桂浑身都是宝,皮既能当作香料,为食物增添独特风味,也是名贵的中药材;桂叶蒸馏后变成了挂油,挂枝切片成了中药饮片;桂木还能当柴火,或者加工成木屑,成为菇类培养基。

折桂枝
联农带农,企业农民双受益
通门镇的肉桂产业,不仅为5000多位乡亲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推动每户农民增收4500元。在郁南通门冲枚肉桂加工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碌地将打碎的桂枝通过传送带运上二楼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该厂的负责人陈先生介绍,桂枝的加工方式多样,既有自然晾晒,也有烘干房烘干,自然晾晒的桂皮色泽更好,更受市场欢迎。玉堂村党支部书记冯镇权说目前晒干桂皮的收购价大概是700元一担,约50公斤。桂枝的收购价是90元一担,春桂叶40元一担,秋桂叶60元一担。

郁南通门冲枚肉桂加工有限公司陈梓棠在察看桂枝晾晒情况
从“砍树卖钱”发展到深加工、“轮作生金”,逐渐向“卖标准”演化,通门镇的肉桂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文、图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张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