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遇见创新,当文物拥抱未来,潍坊市博物馆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书写了“国际博物馆日”的非凡篇章。在这个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的五月,我们以文化为舟,以创新为楫,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璀璨浪花。
社会共融与创意互动:博物馆的全民参与
公益鉴宝
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鉴定专家孙敬明和潍坊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潍坊市收藏协会原会长杨金礼两位专家坐镇,为200余件民间珍宝开启“时光解码”。从青铜器的斑驳铜绿到书画卷轴的墨韵留香,专家们以“文物会说话”的生动解读,让尘封的历史在当代绽放新颜。


“文化助残 匠心传承”特别活动
文物修复师在大厅现场展示青铜器修复,书画修复、装裱等传统技艺,让观众近距离了解文物“重生”的奥秘。同时,馆内聋哑技师带来精湛的碑刻传拓技艺展演,展现特殊群体自强不息、传承文化的精神风貌。

馆长面对面交谈活动
潍坊市博物馆馆长带领十笏园分馆、风筝分馆馆长打破玻璃展柜的隔阂,与市民碰撞思想火花。从停车位规划到展览策划,每一句建议都在重塑“我们的博物馆”,打破“单向叙事”,让市民从“旁观者”变身为博物馆发展的“共建者”。

时空信留言
设置主题留言簿,鼓励观众书写对文物守护者的敬意或改进建议,共收到来自现场观众的56封留言信,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博物馆的感谢和祝福,正如留言簿上那句“这里不只是存放历史,更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


“无碍文博·共享美好”活动
在国际博物馆日与全国助残日双节点,“全国自强模范”“最美轮椅姐姐”——潍坊市博物馆刘晓清老师与潍坊市聋人协会的聋哑朋友们共同参观了潍坊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并为他们讲述了自己与博物馆的故事以及在潍坊市博物馆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随后跟随传拓技师们学习了传拓技艺,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以拓印为媒介,打破交流的壁垒,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亲子共学与非遗传承: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
追寻红色印迹——版画拓印活动
活动以非遗技艺为载体,将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参与者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社教老师们通过教授扑墨、上纸、揭取的拓印技法,拓印革命场景或英雄形象,直观感受历史细节,赋予传统技艺时代意义,在艺术实践中实现精神成长。

十笏园分馆文化体验季,推出两大亲子活动:
(1)茶韵流芳、解码宋代风雅密码
在十笏园博物馆茗浆芳茶文化体验馆,“茗浆坊茶文化”宋代点茶亲子活动以“茶百戏”为引线,带领亲子家庭穿越千年茶道。实操环节中,亲子默契配合,经“击拂出沫”“注汤幻画”等工序,将茶汤幻化为山水花鸟,在细腻泡沫间体悟“和、静、雅”的东方茶道精髓。

(2)拓印时光、非遗匠心薪火相传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神芳桥老师现场示范“清理砖面、上纸捶打、宣纸金拓”等技法,解读“事事如意”“平安”等图案的吉祥寓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神芳桥老师现场示范“清理砖面、上纸捶打、宣纸金拓”等技法,解读“事事如意”“平安”等图案的吉祥寓意。

鸢舞绢间舒雅韵,共绘风华向云巅
潍坊市博物馆风筝分馆联合潍坊学院美术学院举办风筝创作体验活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扎、糊、绘技艺,指导学子们创作,传统与现代在绢面上碰撞,学生们分享作品与心得,诠释“风筝是连接天地的线,而我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此次活动让风筝文化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助力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天空继续翱翔。

国际研学与流动课堂:文化传播的双向奔赴
“象望和平 筝连四海”国际研学课程
走进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向留学生推介潍坊“龙象之城、国际和平城市、国际风筝都”三张名片,以文化对话搭建中外交流桥梁。

流动博物馆进校园
将文物与历史“搬”进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潍坊东明学校、潍城区实验小学等学校,通过互动体验与讲解,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千年文脉,打破博物馆的空间壁垒。


文物保护与公众参与:守护文明的双向发力
鲁中区域文物修复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展示了青铜器、书画修复技艺,以“工匠精神”推动全省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让观众见证文物“复活”的科学与艺术。

文物评估定级
邀请专家为馆藏文物“精准画像”,通过科学鉴定挖掘历史价值,为后续研究与展示奠定基础,让文物“开口说话”。


这个五月,潍坊市博物馆以15场创意活动,诠释了博物馆的N种打开方式。我们相信,当文物不再沉默,当传统遇见创新,博物馆就能成为照亮城市未来的灯塔。下个文化之约,让我们继续共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