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七七事变”已过去88年,往昔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
誓与城、桥共存亡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正拒绝。
8日,日军向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了三次进攻,并向平汉铁路桥及左侧的回龙庙阵地中国守军连连猛攻。中国守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发出“誓死与桥共存亡”的命令。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搏斗,两个排的80余位中国守军,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面对紧急局势,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7月23日,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七七事变”是国共两党从生死对立到共赴国难的转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卢沟桥的炮声成了中华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中华大地燃起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空前局面。
在平型关,八路军伏击日军,重挫其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台儿庄,中国军队抱着绝不撤退的信念,坚守阵地,背水一战,组成敢死队与日军拼杀;
在华北平原,军民们埋地雷、挖地道,创造出很多有效的歼敌方法,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是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以史为鉴 吾辈当自强
宛平城,历经多次修复,城墙上仍布满了密集的枪眼与弹坑,这些创伤代表着顽强不屈的抗争,饱含着无数同胞的血泪,是历史的回忆,更是前进的动力。

宛平城墙崇祯年间铭文砖与累累弹痕见证历史沧桑。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每年今日,城市防空警报会再次响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民众伫立凝神表达敬意;抗战胜利纪念馆里,讲述传承着民族记忆……

2024年7月7日,“七七事变”87周年纪念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仪式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

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们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参观学习。

2023年7月5日,北京,92岁时代楷模郑福来老人走上卢沟桥桥头讲述“七七事变”的故事。

游客参观卢沟桥。

2021年7月7日,北京,民众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献花,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
硝烟远去,国殇难忘。
在“七七事变”88周年的今天,不应忘却民族苦难的惨痛记忆,更应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自强自立的信念,砥砺前行、开创未来的志气,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永驻。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卢沟桥上巨大的“醒狮”石雕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海报新闻编辑 王乐双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