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繁花,万物竞发。
连日来,长春向广大青年才俊发出了“选择长春、扎根长春”的诚挚邀约——创新推出春城卡,开展“万名学子游长春”、“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长春行、“先生向北、青春聚长”主题活动……从文化浸润到产业对接,从安居保障到职业规划,一系列务实举措与暖心服务,将长春城市温度转化为近悦远来的人才磁场。
在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长春正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工作新路径,以“暖心+创新”的双轮驱动递交城市招才引智的全新答卷。
用细节打开人才心扉
一名大学生,从来到一座城市到选择留下来就业创业,关键因素在于其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和热爱程度,更在于这座城市给予其的理解与温度。
长春人社部门将春城卡作为送给广大青年人才的“见面礼”。对于今年秋季奔赴长春的大学新生来说,手握一张春城卡,便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免费畅游伪满皇宫博物院、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等文化地标……一张看似普通的小卡片,承载着长春对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的深情告白。
为了用细节打开人才心扉,长春精心设计城市融入体系。相关数据表明,大学新生在入学前三个月对城市的认知度,将直接影响其毕业时的“留走”意愿。正是基于这一规律,春城卡将城市服务前置到新生报到阶段,让青年人才在解决生活刚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对此,长春理工大学大一学生王梓涵感叹道:“原本以为自己会不适应东北城市的季节交替,但长春实施的‘暖才’政策,让我读懂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和求贤若渴的诚意。我会向更多家乡的学弟学妹推介长春,让更多学子来这里学习、生活,追逐梦想。”
产业图景与职业愿景同频共振
如果说春城卡是打开人才心扉的钥匙,那么,“万名学子游长春”则是构建人才认知的立体课堂。
长春跳出传统“景点打卡”的形式,将整座城市转化为人才培育的实践基地——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车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见证了长春工业的迅猛发展;在长光卫星测控大厅,航天学子与相关研发团队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碰撞出创新火花;在榆树市现代农业园,农科生在数字大棚里研究寒地黑土的智慧耕作……
这些沉浸式体验背后,是长春对“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梳理。通过将汽车制造、现代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与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串联,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认知图谱。“我们要让每名学子都能在长春找到事业的坐标,让城市产业图景与个人职业愿景同频共振。”市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培育区域人才生态圈
青春之城“恰同学少年”,朝气蓬勃且独具魅力。
随着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春城市发展势头强劲、活力无限。连续5年“留长”大学生超过10万人,连续8年实现人才净流入,人才总量突破158万人,各界对长春的发展信心和预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看好长春、关注长春、选择长春。
当前,全市上下全力构建“需求导向+场景赋能+生态培育”的三维人才体系。在人才实训基地,万余平方米的人才创新港整合研发试验、融资路演、生活服务等全要素支持政策;在人才公寓,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享受空调、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的舒适生活;遍布全城的“人才驿站”则为人才提供从短期住宿到创业指导的“全周期”服务。
此番创新实践,在长春这座青春之城产生积极效应。
长春高校毕业生“留长”率显著提升,新引进高级人才数量即将实现突破。更重要的是,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动能不断迸发——光电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翻番、生物医药集群跻身全国前列。这些都印证着长春人社部门的预判——当人才感受到城市的真诚与远见,他们就会用创新反哺这片热土。
在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火热实践中,人才工作创新具有超越地域的示范意义。如今,长春正用创新沃土厚植发展希望,以新时代“孔雀东北飞”的动人篇章,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