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杜学智:阿拉善盟考古发掘:解码文明基因,构筑全球文化自信新坐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8:19:00    

  一、从五千年文明实证到百万年人类史突破:重构中华文明认知坐标系

  (一)五千年文明的西北镜像:实证多元一体格局

  阿拉善盟古石器遗址群与中原文明形成时空呼应:银根细石器的标准化生产(距今6000年)与仰韶文化彩陶同期出现,揭示黄河上游与草原地带的技术对话;曼德拉山岩画中类似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图案,印证中原礼制文化向边疆的辐射。这种“边地与中心”的互动证据,打破了“中华文明单一起源论”,实证了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阿拉善并非文明边缘,而是中华文明形成期的重要参与者。正如苏秉琦“满天星斗”理论的西北注脚,这里的考古发现将为实证五千年文明提供更立体的证据链,强化我国在东亚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

  (二)百万年人类史的关键拼图:改写亚洲人类演化版图

  额济纳旗马鬃山旧石器遗址(初步测年显示可能早至中更新世)的潜在价值震撼学界:若证实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证据,将突破“非洲单一起源论”框架下“人类约120万年前进入东亚”的传统认知。该区域发现的砾石工具组合,与云南元谋(170万年前)、陕西蓝田(115万年前)形成自南向北的技术传播廊道,可能揭示早期人类沿青藏高原东北缘向草原地带扩散的新路径。这种对“人类东亚演化序列”的补全,将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拥有从百万年人类史到信史时代连续考古证据的国家,奠定我国在国际古人类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二、从区域遗址群到全球文明地标:打造文化自信的战略支点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枢纽:构建跨大陆对话新平台

  阿拉善盟地处欧亚草原文明带南缘,其考古发现具有天然国际属性:马鬃山岩画中的“鹿石”文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同类遗存高度相似,银根细石器技术与西伯利亚马尔他文化存在工艺共性。启动系统考古将建立“阿拉善-欧亚草原”文明数据库,推动我国主导发起“草原通道文明探源”国际合作计划。这种以我为主的研究框架,可打破西方学界长期主导的“丝绸之路以绿洲为中心”的叙事惯性,确立我国在草原文明研究中的引领地位,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深层的文明互鉴支撑。

  (二)人地关系研究的全球样本:贡献中国话语的文明演进理论

  阿拉善遗址群完整记录了“人类从适应湿润草原到开发干旱荒漠”的过程:全新世大暖期的湖滨聚落(马鬃山)、暖干期的细石器营地(银根)、干旱化后的岩画与长城(曼德拉山),构成“气候-技术-社会”互动的完美模型。这种“环境压力下的文明韧性”研究,可回应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未来议题——中国学者提出的“多元适应论”“边疆文明引擎说”等理论,将为解释文明兴衰提供区别于西方“中心扩散论”的新范式,增强我国在文明理论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三、从学术突破到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

  (一)历史维度:打破“中国无旧石器时代”的西方偏见

  1920年代桑志华在水洞沟的发现曾震惊世界,但西方学界长期低估中国旧石器研究水平。阿拉善百万年级遗址的发掘,将彻底改写这一认知:标准化的考古地层学、高精度测年技术(如铀系测年、光释光测年)的应用,将建立中国旧石器研究的国际标杆。当马鬃山的砾石工具与东非奥杜威峡谷工具群并列展示时,中国不再是“文明早熟的少年”,而是拥有完整人类演化证据的“文明长者”,从根本上动摇“西方中心论”的历史根基。

  (二)现实维度:构建“考古中国”的西北战略高地

  将阿拉善遗址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可形成“长江-黄河-草原”三大文明探源的战略三角:长江流域侧重稻作农业起源,黄河流域聚焦国家文明形成,草原地带则揭示人类对干旱区的开发智慧。这种布局使我国文明探源从“流域文明”单一模式拓展为“多元生态文明”综合体系,凸显中华文明对不同环境的强大适应力。阿拉善作为该体系中的“生态文明模块”,其考古成果将为我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提供独特案例,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遗产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三)未来维度:培育文化自信的青年力量

  系统考古发掘可打造国家级考古研学基地:让青年学者在马鬃山参与旧石器旷野遗址发掘,在银根学习细石器微痕分析,在曼德拉山进行岩画数字化采集。这种“手铲上的文化自信”教育,将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考古人才梯队。当年轻一代在阿拉善的沙丘间触摸百万年前的石核,在岩画前解读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文明自信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手可触及的历史质感——这种从“学术认同”到“情感认同”的转化,正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结语:在地质时间中锚定文明坐标

  阿拉善的沙丘下,埋藏着比黄河更古老的人类足迹;岩画的线条里,凝固着比长城更久远的文明记忆。启动这一区域的系统考古,不仅是对几片石器、几处岩画的发掘,更是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演化史上坐标的重新定位——我们不仅是五千年文明的继承者,更是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书写者。当阿拉善的考古发现登上《科学》《自然》封面,当中国学者在国际古人类大会上阐释“草原通道文明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从黄河长江的沃土,延伸至更辽阔的人类文明星空。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世界的宣告:在人类文明的基因库里,中华文明早已刻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密码,等待我们以科学的慧眼,解码更壮阔的文明未来。

2025年5月9日

相关文章
830亿+!山东重工旗下潍柴动力品牌价值再跃升
2025-05-12 18:08:00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2025-05-12 15:54:00
中国队再收3张世锦赛入场券
2025-05-12 10:08:00
杜学智:阿拉善盟考古发掘:解码文明基因,构筑全球文化自信新坐标
2025-05-12 08:19:00
篆刻艺术的当代创新性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读后
2025-05-11 06: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