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这一典故出自《左传》,原文: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释义:往往是多有祸难而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因为没有祸难而丧失了国家,丢掉了疆土。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表面上能够和谐相处,时常互相朝见。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向晋国派出使臣,希望晋国能够帮助楚国强大,并让其他诸侯拥护楚国。晋平公也想自己称霸,不想让楚国一家独大,准备拒绝楚国的请求。晋国有一个大臣叫做司马候,他对国家和诸侯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对晋平公说:晋、楚两国究竟谁能称霸,主要看上天帮助哪一方,彼此争夺是毫无意义的,君王还是答应使臣的请求为好。 晋平公说:晋国本身就很强大,国家地势险阻又多产马匹,齐国、楚国又多祸难,有这三条,称霸中原的事业,一定是晋国取得成功啊。
司马候回答说:仗着地势险要和多产马匹而对邻国辛灾乐祸,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况且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险要地带,没有哪一姓能够完全占据这些关键之地。冀州虽然是出产马的地方,但没有新兴的国家。凭借刚刚你所说的三点,是没有办法巩固一个国家的,而往往是多有祸难而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因为没有祸难而丧失了国家,丢掉了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