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以农业为主,种植杂粮和水稻,自称为“阿南”(当地人),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
【传说故事】毛南族的传说故事与“猴鼓舞”有关。从前有这么一个家庭,父亲早亡,留下母亲和三兄弟。一次三兄弟外出采果子,小兄弟走失,误入猴群,从此在猴洞里子一块生活、玩耍,身上也长满了猴子毛,也丧失了语言功能。他的母亲因为思儿心切,哭瞎了双眼。在母亲的葬礼上,或许是心有灵犀吧,小猴子机缘巧合的重回家乡,看见母亲已经过世,就捡起一段空树筒,用围在腰间的兽皮蒙上,做成了一面兽皮鼓,小猴子举起兽皮鼓边喊边叫,并且围着兽皮鼓不停的跳舞,以表达自己离开家人多年的悲伤之情。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带有古百越民族文化因素,“干栏”型住房不拘一格,保留时间长,房屋建筑和家用器具使用石材量大。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结构、结实稳当。干栏一般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牲口,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又可以防潮。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都是石头磊出来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虫鱼更是美不胜收。
【工艺服饰】女装:镶嵌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嵌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盛装的头缠头巾,发髻插银簪或玉簪衣襟挂银牌,手带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顶布花”。


男装:五扣衣,开右襟,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纽,毛男语称为“骨娥妮",意思为五颗扣的衣服。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边有规律的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步须,露出头缠在黑色头巾上,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在八尺长的黑色腰带上。

【饮食文化】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为辅助,平时叫大米饭或稀饭,过年过节做米粉、米糕、五色糯米饭、糯米糍吧等。大部分人有吃酸的风格,把生羊血视为滋补品,在杀羊时把羊血盛在清洁瓷盆中,用酒浸泡食用。

百味用酸。秋收后,有的杀猪杀牛,开始腌制酸肉,腌制的方法是先把猪肉切成半斤或一斤重的块,用米粉合试验搓匀后放在坛子里,加盖密封,经过长时间酸液侵蚀,肉块已经酸化,吃的时候不必煮,酸味不腻人。还有非常著名的“螺蛳酸”,风味更加独特。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道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毛南族还有特色饮食如:毛男饭、打边炉、鸭酱。
【婚丧文化】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男婚礼流程与汉族婚礼大致相同,迎亲中要唱“欢折棉”,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出嫁歌),然后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在新郎家举行开被仪式,开被仪式结束后,新娘又回娘家,直到快生产时才回家夫家安居。毛南族称这一习俗为“走媳妇路”。

丧葬:正常死亡的,要经过买沐浴水、报丧(报素丧、报婚丧)、开路、打斋(启建道场打斋)、肥谱、祭丧(灵案前祭)、出殡、回家、分田等仪式,最后进入服丧期。
【传统节日】:南瓜节(农历九月九日),各家各户晒南瓜,年轻人评选南瓜王,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种子留下来当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里,先盛出来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然后众人共餐同食用。
正月十五“放鸟飞”:其实就是用竹叶和菖蒲叶子变成的百鸟造型,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还有蒸百鸟这样的习俗:用菖蒲叶子编“百鸟”,空腹中装入泡好的香糯米、饭豆和芝麻馅,上锅蒸熟或者是煮熟。出锅后,把“百鸟”用细绳子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
